金盆玉树高家堰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林壑奇绝,特色鲜明。在这美景的背后悄然进行着一场特殊的争夺战。
1943年,这里曾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太史桥战役,日军经川鄂咽喉高家堰进攻大西南的如意算盘在这里被彻底打碎。如今这场战斗,不同于往日的战斗,这是一场新的战斗:抢救性保护和繁育中华蚊母树的战斗。这场战斗成就了闻名中外的丹水盆景根艺产业,将川鄂咽喉变成了金盆玉树之地。
小灌木大产业
中华蚊母,又名川鄂蚊母树、石头棵子,是金缕梅科蚊母树属常绿灌木,高约1米,能耐道路40~50℃ 的高温,在阴凉与潮湿环境中也生长旺盛,对烟尘及多种有毒气体抗性强,特别能适应城市环境。同属树种有乔木、小乔木和灌木多种。
中华蚊母以其特有的品质被广泛应用:可作绿篱和片植小灌木,可作基础种植和配置树种,可作边坡地景观和护坡树种,可作工矿区绿化主要树种,可作盆景造型材料,可作水库消落带治理树种,因而需求量大。
高家堰镇利用清江隔河岩库区、三峡库区清库之机大力抢救中华蚊母资源,繁育苗木、制作盆景、沿国道建市场。该镇盆景根艺以其鲜明的产业特色成为当地农民特有的增收项目,也成为鄂西圈一道亮丽风景。1998年,时任湖北省人大主任的关广富,在考察白果坪盆景根艺基地后,欣然题写了“湖北盆景根艺第一镇”的题词。“十一五”期间,全镇以中华蚊母为主的盆景根艺从业农户1018户,销售盆景根艺250万盆(件)。
土汉子洋艺术
高家堰镇奇峰林立、峡谷遍布,坡陡田薄,人均不足1亩耕地。广大人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主动融入市场经济,推动了中华蚊母产业的发展。
向师强,利用最初的500元贷款,依靠中华蚊母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成为优秀青年企业家、市劳动模范、市农村乡土拔尖人才、省杰出盆景艺术家、全国绿色小康户。
向师强、张元政、向克楷等一批能工巧匠制作的矮桩型、潇洒型“丹水盆景”成为众多盆景根艺爱好者的心仪之物而争相购买,在湖北武汉、广东陈村、山东淄博以及北京盆景博览会上多次获得大奖,并在中央电视台多个栏目中进行展播。联合国扶贫开发署官员实地观察当地农民制作盆景根艺的过程后称赞道:“土家农民,艺术农民;土家农民,不可思议的农民。”
2003年,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高家堰镇成立了盆景根艺协会,2011年花木盆景专业合作社也正式成立,进一步加快了该产业的发展。
新决战新跨越
镇委书记、镇长许冰介绍:近年来,中华蚊母俏销全国各地,市场前景广阔,价格不断上涨,比较优势明显,农民每亩收益1-2.5万元,收益倍增,激发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围绕“决战十二五、实现新跨越”这一主题,高家堰镇将切实加强中华蚊母抢救性保护和繁育基地建设,有效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加快富民强镇步伐。
据悉,“十二五”期该镇将在高家堰村白果坪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中华蚊母繁育基地1000亩,辐射全镇11个行政村,分区发展种苗基地3000亩,绿化苗木4000亩,盆景胚桩培植基地3000亩,使苗木总量达到10亿株,根艺盆景存量突破1000万盆件,存量价值达到8亿元,使高家堰真正成为湖北根艺盆景第一镇和花卉苗木第一镇。林业局等有关部门派驻技术人员进行了实地调查与科学规划。
高家堰抱定绿色发展理念,将带来显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昔日烽烟弥漫的太史桥-白果坪-馒头嘴-金盆一线将成为绵延20公里的盆景根艺生态走廊,特色农业助推“湖北旅游名镇、长阳经济强镇”建设步伐。
正可谓:抗战捍关彪史册,金盆玉树满九州。
(骆胜东、张爱萍、覃彩霞)

盆景根艺走廊

中华蚊母苗圃

中华蚊母在城市绿地中的运用